目前已有《一梦枕星河》《有种味道叫清溪》《你好,苏东坡》《师傅》等20余部微短剧作品在大屏与观众见面。
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,微短剧再次成为热门话题。一个较为直观且关键的信号是,大会讨论的焦点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制作维度,而是进一步延展至播出环节:“微短剧上大屏”正渐成趋势、渐有规模!
中宣部副部长,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曹淑敏在出席开幕式暨主论坛并致辞时介绍,今年以来,广电总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加强全媒体传播,让好作品有更大影响力。推动网络剧、微短剧上大屏,推动“台网同播,多台联播”,目前已有20余部微短剧在省级卫视播出。
在“焕新业态 丰盈视界——微短剧‘何以赋能’”平行论坛中,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董昕提到,要营造良好环境,构建行业健康生态,让更多优秀微短剧作品进入电视大屏,为观众带来更加绚丽多彩的视听盛宴。
让优秀网络视听内容与大屏“互动”起来,是行业高质量发展所需。今年8月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《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(试行)》,提出要推动大小屏深度融合、协同发展、共进共赢,强调要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在电视大屏播出。
而在9月27日由国务院办公室举行的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,广电总局也介绍,要打通大屏和小屏,让优质的微短剧大小屏同播成为常态,总局正在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。
微短剧正成为大屏内容矩阵中的新生力量。
2023年12月,湖南卫视开辟首个微短剧剧场“大芒剧场”,推出首部微短剧《风月变》——此举标志着微短剧和电视台的首次“牵手”,也宣告着电视台正式向微短剧伸出橄榄枝。
今年以来,“大芒剧场”接连发力,陆续上线《大妈的世界 贺岁篇》《一梦枕星河》《有种味道叫清溪》等14部微短剧作品,将剧场的名头打响。
当下,越来越多的电视台“拥抱”微短剧,深度参与到微短剧的创作和播出环节。
如浙江卫视与抖音、西影传媒联合出品《南辕北辙的我们》,重庆卫视携手重庆电影集团、重庆银龙影视等打造《嗨!微剧场之烟火星辰》系列微短剧,河北广电影视文化有限公司(河北卫视)、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创制《你好,苏东坡》......
这些微短剧作品的接连上新,丰富了电视台的内容品类,满足了用户多样化、差异化的观看需求,使微短剧受众群体的覆盖面得到迅速延展。而微短剧上大屏也加速了电视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进一步融合,更好地为微短剧作品的品质“保驾护航”。
接连入局这一崭新赛道,不少电视台将微短剧作为平台战略进行推进。
4月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“微短剧里看中国”微短剧生态合作计划,围绕“产业创投”“新质传播”“传统文化”“百城百剧”启动与各合作方的全方位合作,其中包括AI《美猴王》和原创IP“冰冰三部曲”等内容。
此举有效扩充了微短剧原有的内容广度与深度,带给观众更多耳目一新的观感,也让作品的意义更加厚重。
同月,浙江卫视正式官宣布局微短剧内容,打通与西影传媒、长信传媒、柠萌影业等头部影视单位的合作,以Z视介为核心载体构建精品微短剧内容矩阵。
这意味着电视台不再是单一的播出平台身份,在与外部的强强联合中助力微短剧的成色实现快速提升。
6月,江苏广电总台启动荔枝微短剧“潮计划”,与抖音等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,发布了50部微短剧项目名单,其中由《非诚勿扰》团队制作的《重返十八岁的夏天》已在江苏卫视上线。
这种让经典IP焕发新生的方式,为微短剧的创作打开“剧综联动”的新思路,也为其他平台的资源融通提供了新参考。
7月,湖南广电举办芒果短剧“星火计划”暨编剧大神研讨会,宣布把微短剧提升为集团战略,从“人、激励、成长性”三大维度构建编剧成长生态,激活微短剧创作。
此战略搭建起一个更聚合、更有效的平台体系,用鲜活的创新机制,挖掘和培养更多人才,为微短剧创作添砖加瓦。
9月,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启动“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”,聚合多方力量探索“微短剧+”的创新模式。10月14日,该计划在东方卫视推出首个日播微短剧剧场“品质东方微剧场”,《金猪玉叶》《师傅》两部作品已上线。
剧场化播出,让微短剧不仅上大屏,而且有了相对固定的时段和板块,更有助于收视期待的产生与发酵。
从内容布局跃升至平台战略,微短剧与大屏正讲出新故事。
来源|广电时评
编辑|陈琼
监审|郭威
点击下面公众号 关注我们
↓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