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电与文旅的双向赋能
2024年11月13日,由CSM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之“脚步丈量世界·视听见证风景”媒体赋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主题研讨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。CSM媒介研究董事、总经理丁迈以《广电与文旅的双向赋能——共塑文化新生态,共创繁荣新未来》为题进行了分享,她指出,“广电+文旅”融合发展的实践中,广电媒体凭借公信力、内容生产能力、媒体IP及传播创新四大核心优势赋能文旅行业,打造数字化文旅新体验,塑造文旅品牌形象,营造文旅消费氛围,并创造"文旅+"共赢生态,有力推动了文旅产业创新发展。双方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共同塑造文化新生态,携手开创繁荣新未来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"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"重点任务以来,"广电+文旅"的融合发展、双向赋能已成为行业内最受瞩目的现象。
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:2024年前三季度,国内出游人次42.37亿,同比增长15.3%,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.35万亿元,同比增长17.9%,旅游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,人们对于旅游的热情持续高涨。
CSM智数云仓的文旅热度基于社交平台热点文旅话题数据,反映了人们对热门城市、景点的搜索、讨论等互动情况。2024年1-10月数据显示,哈尔滨、开封、天水位居城市榜单前三名。因《黑神话悟空》爆火的山西省也位居省级前列,在八月份更是跃升首位。
除尔滨、王婆说媒、天水麻辣烫、黑神话悟空等耳熟能详的文旅热点, 北京最美中轴线、我的阿勒泰、大唐不夜城、西安兵马俑、重庆火锅、"小小泰山"、手冲咖啡阿姨等大量关键词也拥有较高的热度指数,带动所在地区登上榜单。
从荣登榜单的地区与事件中,可以领略到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,同时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价值。这些地区所展现的独特文化魅力与情感共鸣,极大地唤起了公众对这些旅游目的地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意愿,促使人们踏上旅程,亲身体验其中的非凡与精彩。
人们的出行,已远远超越了单纯旅游的范畴,更多地是出于对文化的追寻,对能够触动心灵的美好瞬间的渴望,以及对能激发情感共鸣的地域特色的探索,从而在旅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。
广电媒体通过自身的禀赋优势,积极赋能文旅行业,有力推动了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,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、多元立体的旅游体验。广电媒体对文旅行业的赋能,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。
一、公信力赋能,塑造文旅品牌形象
公信力,作为广电媒体赋能文旅行业的核心要素,根植于其长期以来构建的权威性、专业性及对真实性的严格把控之中。
CSM短视频用户调查报告显示,66.5%短视频用户曾浏览过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内容,其中,57.6%的用户将主流媒体账号视为观看传统文化的首选。主流媒体账号因其在知名度、内容权威性与专业性方面的显著优势,成为用户倾向关注的主要原因。超过半数的短视频用户强调,他们期望通过“知识讲解清晰,知识点易懂”以及“内容专业权威,尊重历史与文化”的短视频,让传统文化更好的"火起来"。这一需求与广电媒体长期积累的专业优势不谋而合。尤其是在短视频用户最为热衷的“历史故事/人物/遗迹/考古”类别中,主流媒体账号同样占据用户偏好的主导地位。
调查还显示,除传统文化的魅力外,80%的用户被短视频中展现的目的地特色风景、文化及美食深深吸引。捕捉并呈现优美景致、治愈心灵的风景画面,精致诱人、独具风味的美食,以及丰富多彩、地道传统的民俗文化等也都是广电媒体擅长、拿手的看家本领。
在当前文旅城市形象塑造中,形成鲜明的地方“文旅人设”,打造一个温情、善意的“城市人格”,都离不开广电媒体公信力的添砖加瓦。
二、内容能力赋能,营造文旅消费氛围
广电媒体通过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,为文旅行业提供了影视剧综等形式多元的创新内容。例如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《非遗里的中国》《我的阿勒泰》,湖南卫视的《我们仨》,以及江苏卫视的《非来不可》等作品,通过“文旅+”的创新表达形式,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象。
微短剧作为新兴的形式,风头正劲,迅速成为行业新宠。2024年是文旅题材微短剧的爆发年。国家广电总局 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创作计划发布后,各地广电局和广电媒体积极响应,文旅微短剧创作数量和话题热度飙升,形成了跟着微短剧去“打卡”的旅游新风尚。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,文旅微短剧正朝着精品化、专业化、多样化的方向稳步前行,乡村振兴、历史文化、非遗传承、文物故事、城市文明等创作选题方向均涌现出了一批精品力作。
文旅微短剧以特定地域的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为背景,深度挖掘各地特色,借助影视化的审美手法,对用户进行文旅目的地的认知重塑,打造出大众心之所向的形象,营造出线上种草、线下"打卡"的文旅消费氛围。CSM2024年最新发布的短视频用户调查报告显示,过去半年中,有74.4%的观看过微短剧的用户曾接触过文旅题材的微短剧;在观看了文旅微短剧后,超过85.0%的用户表示对拍摄地的文化、风景、地方特色和美食等方面的了解程度有所加深,对拍摄地的印象与好感度也显著提升;同时,超过八成的短视频用户表示有意愿前往拍摄地旅游,愿意花钱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,并推荐朋友前往拍摄地旅游。
三、媒体IP赋能,创造"文旅+"共赢生态
"广电+文旅"的融合核心在于挖掘IP品牌的潜在价值,唯有精心培育并持续运营媒体IP,方能绽放商业繁花,收获累累硕果。广电媒体通过媒体IP赋能,为文旅产业注入了鲜活能量与创新思维,依托多元化的线下体验场景与深化产业联动,广电媒体不仅提升了文旅项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,还实现了资源协同和互利共赢。
广电媒体依托媒体IP,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,实现了IP价值的最大化利用。比如基于媒体IP举办音乐节、文化节、艺术节等更具活力的线下活动,例如,芒果超媒在全国成功举办60余场演唱会及音乐节,吸引近百万观众亲临现场,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,也促进了产业链的深度合作。此外,广电媒体基于媒体IP积极推动文体旅、农文旅、影文旅等跨领域资源整合,创新旅游产品,如SMG利用自主城市赛事IP,激发观赛旅游经济新活力;贵州广电则通过“村BA/村超”等赛事,衍生出山地露营、体育休闲、乡村民宿等新型消费场景,将流量变存量、存量变增量。湖南广电更是依托芒果IP品牌,全面革新产业布局,打造出集文创体验、主题演艺、户外游乐、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全新文旅生态,践行文化与科技、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战略。
四、传播创新赋能,打造数字化文旅新体验
在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融合发展中,广电媒体牢牢抓住了技术迭代升级的机遇,综合运用大数据、4K/8K超高清、AI、VR、数字人等前沿技术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形成了视听呈现上的新质生产力,为文旅行业提供数智化的解决方案,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和沉浸的用户体验。
科技赋能文旅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。广电媒体基于AIGC文生视频技术,制作出一系列高质量的文旅宣传视频。比如央视网制作的《AI我中华》、成都广电的城市宣传片《万千气象,AI中国》以创新的方式展现各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。基于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、高清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,河南广电推出了《隐秘的秦陵》《唐宫夜宴》《永不消逝的圆明园》等大空间沉浸展,把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直观感受、沉浸体验的科技感产品。湖南广电的数字船山书院将VR、AR、AI等多种全新数字科技综合运用,结合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,展现和解读历史文化。
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旅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,使创作过程更加智能化、高效化,有力的推动了文旅行业提质增效,让文旅行业能够飞的更好、走的更远。
广电媒体与文旅行业都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,促进地方经济发展。双方以文化为纽带,紧密合作,资源共享,优势互补,必将共塑文化新生态,共创繁荣新未来。CSM将持续关注广电与文旅双向赋能的最新动态,为行业带来更多的洞察与研究。
来源|收视中国
编辑|陈琼
监审|郭威
点击下面公众号 关注我们
↓↓↓